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是儿童交往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校园之外的主要户外活动空间,是生活在居住区中的儿童进行游戏、休息和交往的主要场所。在居住区内设置儿童游憩空间,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与智力开发,儿童的意志与性格的锻炼,能够满足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交往的心理需求,也是居住区人居环境创造的基本要求。
我国儿童居住况现状
1、儿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辨别和自我保护能力低,其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胁。
2、社交淡漠导致邻里守望丧失。
3、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和车辆数量的急剧增加,交通对儿童户外活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儿童由于在户外玩耍而发生车祸的悲剧屡见不鲜。
4、户外活动的公共设施本身对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绝大部分的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不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所以它们的属性和位置等因素会造成儿童在玩耍时造成意外的发生。
由于儿童初始期的思考和内心世界的感知都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住宅区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应该符合儿童的行为心理特征,努力创造出既可游玩,又可培养和续联儿童智能发展的场所。
这是位于灵宝北部一处社区内的建筑改造项目,改造后成为该区域的儿童成长中心。原建筑质量不高,空间局促,工期紧张,场地南侧对面是一座主体尚未完成但长期没有下文的办公用房。国内著名幼儿教育机构首次开发县级市市场,而对当地市场的保守预期使启动资金相对有限。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我们依然希望可以修造一个有别于社区的洁白小世界,让孩子们从简洁而真实的空间中,专注地嬉戏与认知,探索与思考,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与快乐。
▼教育中心鸟瞰图,是一座没有围墙的乐园
我们把原建筑外立面尽量处理干净,去掉装饰,去掉造型,去掉L形外廊上所有多余的竖线条,使建筑简洁舒展;同时用五组探出立面的滑梯,联系着各层室外空间,使孩子的活动路径上产生了起伏而快乐的流动。在局部运用高饱和度色彩的墙体,由外向内切入,跳跃而持续地建立白色空间深处的立体感,并引导着功能空间的转换秩序。我们同时意图把这种纯净蔓延到室外场地上,消除了建筑与场地、内部与外部的边界,最终互为延展,融为一体。
▼教育中心鸟瞰图,场地与建筑互为延展
▼通透与纯净从建筑蔓延到场地
▼建筑上的滑梯与场地上的小丘产生了快乐的起伏
▼内部的儿童活动场所,有别于社区的洁白小世界
▼简洁多层次的室内外空间,局部运用高饱和度色彩的墙体,由外向内切入,营造立体感
至此,整个基地与社区被成功界定,却使之如同悬浮于社区的表皮之上,游离在社区之外。这并非所期待的结果,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们与社区相互学习的城市空间。而这个相互关联的临界面,便是场地边缘的围墙。于是,我们把场地周边的诸多大小地块让了出来,还给了社区,成为社区的公共空间;这也使围墙产生了厚度,形成成长中心与外部城市之间的中间地带。在这个委婉曲折的临界面的褶皱中,社区将提供休憩座椅、运动器材,并将种植树木,人们可以深入儿童活动场地,被内部儿童的活动所包围、感染,时常产生交流并在孩子们的眼神中感受纯净;而孩子们也可以好奇地学习老人们的棋艺,习惯与陌生人的正常问候和交流,甚至观察偶尔在此摆摊儿的商贩的小工艺与经营之道。
▼将场地周边诸多地块还给了社区
▼临界面的褶皱产生了新的社区公共空间
▼内部是儿童乐园,外部是社区公园
▼边界塑造了活动场地
这些边缘的形态向内部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内部活动场地。就这样,从外部城市、中间地带、曲折边界、内部各类活动场地、建筑与场地间的室外平台、外廊、各活动室外的前厅,直至各个室内活动与功能空间,层层递进,从而为孩子们设定了多重空间的体验,使之在穿越中感知,在交流中成长;相应的,这个儿童成长中心如同一种新形态的公园,有机的嵌入社区,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项目案例来源:谷德
部分文案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